购物吧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购物天堂

深圳因何逆袭?

作者:habao 来源:未知 日期:2017-10-10 21:43:15 人气: 标签:东方之珠歌词
导读:深圳究竟因何而崛起?为何能追平?经济到底怎么了?我们一篇文章《深圳为何崛起为何衰落》供大家参考。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深圳究竟因何而崛起?为何能追平?经济到底怎么了?我们一篇文章《深圳为何崛起为何衰落》供大家参考。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董文华《春天的故事》 1994年

  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让海潮伴我来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的脸——罗大佑《东方之珠》 1991年

  这是两首被打上深深历史烙印,推出时间几乎相同(只隔3年),并风靡当年深港两地乃至全中国的歌曲——它们分别讲述了一河之隔的两座城市迥异,甚至令人唏嘘的历史变迁。

  1994年董文华《春天的故事》的背景是1992年小平南巡,深圳这个曾经的边陲渔村发展从此进入快车道——当年P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深圳2015年正式超越。而1991年罗大佑的《东方之珠》的背景则是在6年后将回归中国的大背景下对未来与前途的思考。歌词中的忧虑,多年后竟一语成谶:“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今天的,明显被“卡”住了。

  1997年,回归,当时的作为创造了经济奇迹的“亚洲四小龙”之一,以不及千分之六的人口与约万分之一面积的弹丸之地,创造了相当于近20%的P。而与仅一条深圳湾之隔的深圳市,在18年前,尽管已经历长达近20年的经济腾飞,但每年创造的P却够不上全国的一个零头。

  如今的已经褪去了当年“亚洲四小龙”的,经济缓慢增长。随着经济的腾飞,经济总量在国内的占比已不到3%。而过去18年的奋起直追,让深圳不负经济特区的,2015年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越,人均P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

  2015年仲量联行发布的城市发展动力指数全球20强(仲量联行,2015)中,深圳排名第四,城市发展充满活力,而前二十名中已然找不到的踪影。 2014年,中国社科院发布了《城市竞争力报告2014》蓝皮书,深圳脱颖而出,在综合经济竞争力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并在10项主要竞争力指数中名列前茅。深圳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崛起,正如其2015年的房价飙升。

  我一直在惶惑:当年创造出亚洲、与纽约、伦敦并称“纽伦港”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究竟是怎么了?深圳究竟因何而起?又因何而落?

  这是个渔村。1979年,邓爷爷在南海划了一个圈,从此当年荒凉的小渔村成为了中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地位也一跃成为副省级城市。深圳从此成为了中国的先行地,在很多方面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正因如此,深圳、,极具创新。

  深圳在后取得的经济成就突飞猛进,有目共睹。初期增速曾一度连续五年高达60%左右,至2014年底,深圳P占全国总量之比由前不到0.5%,增长到了2014年底的2.5%。深圳经济增长的奇迹让当年的那个小渔村逐渐成长为了现在的全国人均P排名第一、总P排名第四的城市(数据:2014年wind数据库)。

  自2012年始,国内经济增速明显放缓,降至8%以下,从此结束了经济增速连续十年9%以上的时代,尤其是2014年,经济增速出现了自1998年以来首次低于设定的年度增长目标7.5%。然而,深圳市却是一枝独秀,经济增速保持了8.81%,在北上广深四大城市中经济增速最快。2015年的深圳依然保持了优异的经济增长成绩,截至第三季度,总P就已经接近1.24万亿元,同比增速8.7%。深圳的人均P2014年高达14.95万元,位居全国第一,也更加凸显了深圳的创造力与活力。在深圳每个人每年创造的财富远远超过其他三个一线城市,且这种差距在不断拉大。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的正式成立是深圳的第一个“第一次”,正是这个“第一次”为深圳日后的经济腾飞定下了基调。

  1984年,率先放开粮食经营,打响了市场经济第一枪。在那个“姓社还是姓资”大争论的时代,在粮食这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抛开计划经济、拥抱市场的不可谓不震动。

  1985年,汇丰银行在深圳设立分行,外汇调剂中心也正式成立。深圳作为国内经济的对外窗口的作用开始凸显,为后来深圳成为国内主要外贸口岸打下基础。

  1991年,深交所正式成立。尽管日后关于深交所与所孰是第一家的争论从未停止过,但深交所的筹建与营业开展先行一步却是毋庸置疑的。

  2000年,深圳高交所成立,并于每年秋季举办一届“高交会”——中国科技第一展。今年的第十七届“高交会”的参与度与影响力爆棚——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日渐萎缩的“广交会”。

  勇于人先的深圳总是冲在最前锋,做了别人不敢想或感想不敢做的事情,并且做的很成功。之初,深圳充当试行市场经济、经济的试验田。起初的经济腾飞的确与深圳特区的优惠政策密不可分,但在日后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策扶持逐渐变为后,深圳并没有故步自封,自怨自艾。在意识到自身发展的不足和竞争对手带来的危机后,深圳率先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效率等方面进行——今日的深圳,已经是中国货真价实的硅谷,所有人——市长,以及毕业没几年的学生——都在热火朝天谈论高科技与创业。

  反观,尽管有着很好的底子,也经不起长达20年的故步自封与停滞不前。的高科技、创新与内地相比,差的不是一个数量级——好不容易弄个数码港,最后硬生生弄成了一个地产项目。再比如移动支付,八达通18年前就已诞生,彼时的电子货币系统曾在全球领先,然而这么多年过去,八达通依然停留在实体卡的状态。但近年来内地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手机支付已经遍布各生活消费场景,基本实现了“出门不用带钱,支付使用手机”。相比内地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创新领域几乎是沙漠。

  你能想象吗:深圳的“高交会”开得热火朝天、如火如荼的15年里,几乎全部缺席。据报道,今年为首次参展高交会——I服了U。

  深圳这个地方,本市大学毕业生不想离开,外市大学生大量涌入。深圳本市大学生大部分选择留在深圳工作,以深圳大学为例,72%深大学生毕业后选择留在了深圳。从省内人才流动看,广州的毕业生中除了一半左右留在广州工作外,其余毕业生迁入的城市中,深圳排名第一。从跨省人才流动看,湖北湖南等外省的毕业生也大量涌入深圳。

  涌入深圳的人口中,应届毕业生只是冰山一角,据2014年中国社社科院数据显示,深圳市外来人口流入量排名第三,总流入量为755.59万。深圳对人才的吸引力可见一斑。据非消息,2015年深圳实际管理的人口已经高达2100万,深圳每年吸引的人口实在惊人。大量年轻人才的涌入既是深圳经济发展有活力、创业氛围浓厚、宜居和工作效率高的体现,也反过来为深圳的发展注入了更大的活力。

  深圳近年来有意识、有计划地推出了诸多优惠政策来吸引人才,这是深圳人才流入增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自2011年始,深圳市推出“孔雀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给予人才、创业和住房等补贴。2015年,深圳市为了吸引更多的优秀毕业生,针对毕业生推出了一项租房补贴政策。深圳市的安居政策也已经初见成效,自2010年来已惠及约32.32万人才。深圳市的惠民政策种类繁多,包括了教育、高校毕业生就业、培训、创业、老年人补贴在内等多项福利政策。这些人才补贴政策与惠民政策的推出,不仅让这个城市更宜居、更适合人才的发展——在今天深圳的街头巷尾,年轻人谈得最多的,不是泡妞,而是创业。

  反观,资源被少数家族垄断,房价、地价堪比天高,企业营运成本与人居成本都畸高。经济增长放缓必将伴随着就业机会的有限,导致的结果必然是产业空心化(这也是老千股多的原因之一,因为多数企业都没有什么盈利业务可做,出千多少还能挣钱点)与大学生毕业就失业,看不到前途和未来,只好上街的原因。

  回想中国之初,、与溺毙等各种都不了人去寻梦的脚步,相当多人靠一个轮胎或者几块泡沫游过深圳湾——为什么?因为这块土地当年是有梦,是可以造梦的。

  深圳的高等院校数量并不多,相比、上海,甚至西安、武汉这些城市都堪称寒碜,但发明专利的数量却名列前茅——深圳几乎是全中国对科技创新给予励最重的城市。

  截至2014年10月,深圳市的有效发明专利累计近7万件,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名第二,每万人专利数超65件,都远超国内的平均水平。深圳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更是高达3725件,居全国之首,并占全国的半壁江山。在今年的中国专利中,深圳再成大赢家,再度丰收金4项。深圳市不满足于专利数量高,开始发力追求高质量。

  细数深圳市的高科技公司,不难发现,国产手机的“四大金刚”中有两大“金刚”总部都落在深圳,华为与中兴2014年分别创造了2882亿与812亿的营收。依靠QQ、微信占据移动端社交网络江山的腾讯、横跨金融各领域的光启科学、华大基因等行业巨头总部都在深圳。年初令汪峰首条的大疆无人机也是在深圳这块土壤上成长的。深圳南山区还吸引了一大批新兴的高科技公司和互联网公司,其中就包括专注港股等海外投资的格隆汇。

  高科技公司云集的深圳并没有止步于此,BAT总部又开始新一轮的抢滩行动了。阿里巴巴在深圳后海CBD中心建成国际运营总部,腾讯在南山区再起一座腾讯滨海大厦,百度也在南山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建成国际总部。中国互联网的三大巨头齐齐亮相深圳南山,成立各自国际总部,这意味着什么?深圳市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与物流中心的发展潜力与地位想必是不言而喻的。

  抢滩深圳的又何止BAT三家。截至今年上半年,自深圳前海自贸区今年4月底成立以来,“入驻的金融企业新增7389家,信息服务类企业新增1697家,现代物流企业新增5183家,已有4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注册资本达10亿元的企业275家。”

  深圳的蓬勃发展不仅吸引了众多公司纷至沓来,想在这片新天地里抢得一杯羹。各大名校也按捺不住,开始与深圳合作,将其教育资源带入深圳。其中包括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伯克利深圳学院,中山大学等。

  深圳市的第一产业产值极低,在总P中几乎可以忽略。第二和第三产业则各自占据了半壁江山,且自第三产业于2008年首次超越第二产业后,其比重开始逐年上涨,2015年上半年增长9.4%,占P比重高达58.3%。服务业的增长速度之快,极大地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也说明近年来深圳市的产业转型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城市的第三产业有依靠酒店、旅游的,也有依赖于金融、物流的。而深圳恰恰属于后者,其金融在经济中占比达15%左右,且金融、信息产业、高科技与物流在经济中的占比也越来越重。这也恰恰是一个都市成熟的标志之一。

  战略引擎新兴产业高速发展,引领着深圳的经济。2014年,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高达14.1%,远超P增速,并在全市P中占了35.3%。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分别增长17.4%。8.7%、15.3%、9.0%、10.1%、13.9%和17.4%。

  先进制造业也取得优异的成绩。2014年全市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74.2%,成为第二产业增长的引擎。

  “三轴两带多中心”清晰地描绘了深圳的地理以及区域划分,的规划意图也不言而喻。西部发展轴南通,北连广州与东莞西部,西轴上的前海计划打造成现代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的市级中心;中部发展轴构造了莞-深-港区域性产业聚集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与先进制造业;东部发展轴南经罗湖口岸连接,东经龙岗、坪山中心通向惠州,构成了惠-深-港产业集聚线;北部带西连珠、澳,东临惠、汕;南部发展带与全面对接,进一步发挥联系的战略作用。这三轴两带全方位地建立了深圳与周边城市的交通联系,并为今后与各地合作建成产业合作集聚地,在市内打造不同的产业中心奠定了良好的基调。

  沿着“三轴两带”的思,深圳与东莞、惠州之间高速网的打造不可或缺,深圳市计划在2030年前建成到惠州的2条和到东莞3条城际轨道,深圳外环高速深圳段也将于2018年底开通。

  深圳市百亿回购4条高速公,明年免费,被网友戏称“中国”。今年12月4日,深圳市斥资130亿元回购4条高速公,包括龙大高速深圳段以及南光、盐排、盐坝四条高速公。这已经不是深圳市第一如此地收回高速公,并实施免费通行。去年1月和今年2月就分别回购了梅观高速梅林至观澜段和盐田坳隧道。

  高速公免费通行,对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对深圳这个弹丸之地。全国也只有深圳敢这么做,为什么?不差钱是一个原因,钱用在该用的地方是另一个最重要的原因:的作用是别瞎掺和,全力降低社会经商成本就好了——这就是一个的魄力。

  再观2030年深圳市地铁线的布局图。未来将会有15 条地铁线陆续开通,加上目前在运营的5条,深圳市在2030年将会拥有20条地铁线。

  广深港高铁是一条连接广州、东莞、深圳与的高速铁。广深段于2005年开工,2011年就完建并投入使用,总造价167亿元。深圳福田站也即将于年底开通。广深的效率之高,可见一斑。

  反观广深港高铁段的建设,原定2015年完工,但钢铁公司将时间一拖再拖,2018年也未见能完工,预算也多次调高至现在的844亿。

  深圳在飞速前进的时候,自己吧自己“卡”住了——所以当一个地产大佬说5年后深圳房价必超时,我丝毫不感到意外。

  炒港股的人最不愿听到的三个字是“神创板”——港股整体估值PE十倍不到。但深圳的创业板,估值高高在上,经历了一轮股灾后,整体PE仍超过100倍,赚钱效应令很多做了多年港股的人都心灰意冷,要卷铺盖回A股——这里也包括了诸多想回去二次上市的公司。

  随着深交所创业板开通以来,深交所的总市值持续增长。截至上月底,深交所的总市值高达15.62万亿,已经超过了港交所市值的3/4。深交所增速之快,未来大概率会赶超港交所。深交所创业板的加入,与主板、中小板构成了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完善着资本市场配置资金的功能,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深交所特色之一:推创新。且看深交所的资金都去向何方?高新技术企业占据了中小板与创业板的重头戏,在主板的表现也毫不逊色。深市主板中高新技术企业为176家,占比37%;中小板与创业板中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为570、457家,占比也分别为74%和94%。深交所扮演的角色,支持了新兴产业的发展。

  深交所特色之二:助力本地企业发展。深圳的创业板中,几乎都是高新技术企业,其中的10%为深圳本地高科技企业。深交所资本市场为本地企业发展筹集了资金,助力本地企业发展。

  深交所特色之三:创业板公司盈利成长性强。2015年上半年深交所创业板公司创造的营业收入超过2000亿,同比增长近30%。四分之三的公司营收同比都实现了增长。

  也许证监会、港交所同仁会说,深圳高估值是不的表现,是投机——不无道理。但也请你们听听下面这句一家之言:

  从太平山山顶眺望维多利亚港,星光璀璨,由此被称为“东方明珠”,霓虹灯也是往日繁荣的。而今,霓虹照旧,但的往日繁荣却不再。深圳湾的对岸,深圳却在悄然崛起。上篇谈到,深圳的崛起是承载于其敢为人先的创造力、年轻活力的人才队伍、成功的产业升级和城市交通建设等,当然这一切都无法脱离一个高效、有魄力和作为的。那么,“之落”因何而“落”?之又当何方?

  “亚洲四小龙”崛起于上世纪60年代,创造了令惊叹的“东亚奇迹”。“亚洲四小龙”中的四大经济体通过大力发展外向型、市场化经济,成功抓住资本主义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承接了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三次产业转移。这三次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经济发展让“四小龙”一跃跨入世界发达经济体行列。以为例,自1960年始,连续三个10年内,实现十年一次的经济总量翻一番。“东亚奇迹”,名不虚传。

  往日的辉煌更加印衬着今日的落寞,如今的“亚洲四小龙”经济增长渐缓,增速已远不及当年。纵观“四小龙”在1960年后的经济增长史,不难发现,尽管四大经济体的经济增速在短期内时有波动,但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确是渐行渐缓的。还是以为例,曾经在上世纪60年代创下年度增速20%的,如今的经济增长率已连续3年不及3.1%。据汇丰预测,2015年P增速为2.3%,比去年又将下降0.2%。(详情参见“经济增长概览图”)

  伴随着“东亚奇迹”的衰亡,四大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一齐步入放缓期,和新加坡都无一例外。同样与劲头不及当年的新加坡相比,也毫无优势,反而在这场经济赛跑的马拉松里,被当年并肩作战的小伙伴将差距越拉越远。这究竟是为何?

  马拉松赛跑,靠的自然是耐力与速度。总而言之,起点相同时,比的是平均速度。让我们一起看看这场马拉松赛跑中,与新加坡的赛跑速度如何。马拉松初期,与新加坡经历了一轮爆发期,两者速度交替领先。随后赛跑速率渐渐降低,但自1988年之后,的经济增速几乎没有在任何一年超越过新加坡了。(详见“与新加坡增速对比”)

  漫漫经济成长中,曾爆发了1998和2008年的2次金融危机,“亚洲四小龙”无一幸免。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引发了一场长时间的经济衰退,“四小龙”中的3个在1998年都出现了负增长,衰退最严重的当属,经济出现了-5.88%的负增长。2008年的金融危机波及范围更广,再次成为四大经济体中受到冲击最大的一个,在2009年经济倒退2.46%。时隔二十年,两次金融危机;不一样的起因,却承受了基本类似的结果。

  两次危及全球的金融危机,留给的创伤都是“四小龙”中最沉重的。这究竟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

  正如本文上篇所述,在1997年回归时,P相当于国内经济总量的近20%,想必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俯视感。然而,近年来伴随着内地经济的腾飞,停滞的经济早已不复当年雄风。深圳自1980年来,年均增速接近20%,增长最快时超越60%,即使放缓也还保持着约10%的快速增长。深圳的腾飞足以创造第二个“东亚奇迹”,也更加反衬出经济的落寞。

  五十年前,的飞速发展创造了“东亚奇迹”;五十年后,依旧繁华,但属于它的光荣时代已经随风逝去。五十年前它因何而起?五十年后它因何而落?想必这两者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9世纪60年代,美、日等国人口增长率下降造成了工人的短缺、工资的上扬,因而美、日要大力发展钢铁、化工、汽车和机械等出口导向型资本密集工业,自然要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出去。

  19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的出现促使能源、矿产资源等初级价格上涨,严重损害了美、日的重化工等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利润空间。于是,美、日又开始集中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此时,其资本密集型产业又开始需求转出的出口。

  19世纪80年代,科技、信息技术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性的影响。高科技产业领域成为了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新战场。为了更好地打好这场战,美、日必须尽可能多地丢掉它们的旧包袱。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继续转移,标准化的技术产业也开始在外布局。

  时光倒回至1840年,英国初占,将其作为军港中心。此后的一个多世纪里,的经济发展波澜不惊。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联系完全被切断。但此时,中国尚有苏联作为坚强的后盾,为其提供一切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等资源。

  19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破裂,“与世”的中国了发展经济的重要支撑。于是,,成为了此时中国的最后一根稻草,迅速发展成为了中国内地与间经贸往来最重要的中转站。

  三次国际产业转移,为经济的持续腾飞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第一次产业转移中承接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次产业转移发展了资本密集型产业,第三次产业转移标准技术型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共进。三十年内发生的三次产业转移让在短时间内迅速地崛起为一个富裕的发达经济体。

  非也。能在短时间内崛起离不开在恰当的时刻,选择了恰当的政策。站在正确的风口,等待风的来临,这就是奇迹的秘密。

  上世纪60年代前,在经济发展方面实行进口替代战略,为本国的资本市场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经济制度方面,对经济采取政策,营造了一个宽松的市场。高效廉洁的、健全的法制、成熟的资本市场和良好的产权等对外商投资都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大力开展外向型经济,引进国外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进出口贸易额在总P中长期占据高达五分之一的比例。在产业转移浪潮中对初、中级教育的支持,对于经济的腾飞也功不可没。

  简而言之,在上世纪60年代的产业转移浪潮中,与人抓住了历史的契机,成功地一跃成为一个富裕的发达经济体。

  在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中,并不是所有经济体都能够分到一杯羹。无论是从地理,还是从历史渊源来看都具有其特殊性。

  是一个天然深水港,背靠中国,外临南海。在军事上是难得的兵家必争之地,在经济上是一个联系中国内地与国家的绝佳窗口。

  1842年,岛被割让给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史使其在制度、文化和经济方面都具有其独特性。既有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与市场,文化上深受国家影响,但同时与中国内地在语言与传统文化上仍是一脉相承。这种复杂的独特性,使其成为特定历史时期下联系中国内地与国家的对外港口。

  今日之落寞,历史不可能重演是一方面,当年的地理优势、制度优势、经济基础优势的则是另一方面。当年的,在中国被的情况下,作为唯一的港口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这一点优势,随着中国的逐渐弱化。制度优势犹存,然而过度的经济政策若另一个极端,也未必有利于经济发展。当年适宜产业转移的经济基础,也随着各大发展中经济体的发展而消失。

  曾经的“亚洲奇迹”离不开几代人年轻时的拼搏史。而今的人口逐步步入老龄化状态,0-19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1996年的25.4%下降至2014年的16.2%,20-39岁的青年人口所占比例由1996年的36.2%直降7.2%。相反地,40-64岁的中年人口占比由28.2%大幅上升至39.6%,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上升了5%至15%。

  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现象会进一步削弱的人口红利,20-64岁的劳动力人口虽微弱上升,但劳动力的老龄化带来的是有效劳动力不足,社会经济活力降低。

  的生育率急剧下降,从60年代的5.2下降到2014年的1.12,上世纪高生育率产生的人口红利已消耗殆尽,而如今过低的生育率与逐年下降的人口迁入人数,不禁让人深感忧虑,人口结构老龄化、负责生产创造的年轻人数量快速下降,究竟能为支撑起一个怎样的未来?

  借力于自上世纪60年代始的三次国际产业转移,恰当地抓住了每次产业结构升级的机遇。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到资本密集产业,最后到劳动、资本密集与技术型产业,完美地实现了产业升级的过程。如今,的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连零头都够不上,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也在逐年下降至目前的3%,的经济几乎全部是依靠于服务型产业。

  ,虽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是衡量一个经济体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但纵观全球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的发达国家,并没有哪个国家会放弃“民以食为天”的第一产业和作为物质基础的第二产业,尤其第二产业。

  以美国为例,美国在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升级自身的产业结构,将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等产业都转移到了其他国家,尽管如此,美国并没有放弃农牧业,更没有停止发展先进制造业。美国的第一产业尽管只占P的约1%,但不仅能够自给自足,每年还会有大量农、牧产品远销海外。美国的第二产业比重近年来随着产业升级持续走低,但始终保持在20%以上,转移海外的更多是低附加值的二产而已。

  最漂亮的是:美国于2009年开始实施制造业回归政策,发展高端制造业;于2012年启动“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这一轮美国经济领先全球康复,最大原因就是制造业的回归与复苏。

  无独有偶,2013年,也正式提出“工业4.0”概念,预计投入2亿欧元。中国也爱上了“工业制造2025”概念,试图在“互联网+”领域大展,并于今年10月份与共同提出将开展工业生产的数字化(工业4.0)合作。

  美、德、中对于先进制造业的情有独钟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凸显了高端制造业对于一国经济发展极其重要的基础意义:实业为本,金融为用!

  反观,制造业的严重空心化,已经让它失去了发展“工业4.0”的先机。2014年底,制造业占比居然还没有达到1.5%,比起美国的12.1%和的22.6%,差距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赶上的。

  经济构成几乎都是第三产业,而第三产业也主要集中在几大板块,金融、地产、进出口贸易和旅游等。这四大板块的产值占了P的半壁江山。金融、进出口及旅游的发展尚可,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与日俱增,是拉动P上升的主力军。

  然而,地产占P比重连年下降,如今已不及5%,对P的拉动效应已渐渐弱化,甚至不及平均水平。

  的房屋分为两种,公屋和私屋,根据自置与租住来划分,总共就有四类住房形式:自置公屋、租住公屋、自置私屋和租住私屋。

  “供楼负担比”指的是月供占月收入的百分比,能够直白地体现一个地区的人买房的难易程度。在,所有住户的平均“供楼负担比”为43.5%,私屋住户的负担比为48%,两者差异不大。在,无论是对于私屋自置户,还是对于公屋自置户来说,月供几乎要花掉他们月收入的一半。

  先来看看租住公屋的群体,约30%的人住在租住公屋里,住户数73万 ,人口205万(房屋署统计数据,2015.3.31)。公租屋的平均住户人数为2.8,那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一个的三口之家的生活。

  公租屋三口之家的月收入中位数为16000港元,根据公租屋每人13.1平方米的空间来计算,一个三口之家的居住面积约为40平方米,对应的月租金就是2000-3000港元之间。公租屋居民在住房上的花销比例为15%左右。公租屋的人数比例和租金花费比看起来还不错,但公屋的居住空间非常小,再加上物价高企,所以公屋住户的生活并不轻松。(数据见下图,左图为申请公屋租住的收入限额,右图为申请公屋自置的收入限额。数据来源:房屋署2015年数据)

  再看看自置公屋的群体,能享受到自置公屋福利的人数不多,只占到总人口的7%,住户数共计129716,总人口453965。以一个公屋自置家庭的月收入中位数2.75万港元为例,一套40平米的房子价格在280万港币左右(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房屋署,见下图)。若这个家庭选择按揭贷款30年,则月供约为1万港元,每月收入有36%花在房子上;若这个家庭选择还贷20年,则月供将去到1.8万港元,家庭收入的65.5%。

  所以对于这个群体来说,要想买一套面积仅为40平米的房子,20年时间是不够的,即便是花30年来供起这套房子,也要做好每月为地产贡献36%收入的心理准备。何况这个算法还没有考虑各项税收以及高昂的物价。

  比起每月用15%收入租住公屋和用36%收入自置公屋的人,收入超出公屋上限无法享受公屋福利,却又无力承担高昂私屋的“夹心层”才是最无奈、痛苦的。

  私屋月租金在港岛为360至460港元/平方米之间,九龙300至330港元/平方米,新界220至250港元/平方米间。私屋家庭的月收入中位数为3.5万港元,选择租住私物家庭的月收入明显会小于此数。这里假定一个家庭月收入为3.5万港元的私屋租户,租住了单价300港元/平方米、面积40平米的房子。月租金为1.2万港元,住房花费超过30%。想想看,这还是一个月收入在私屋住户中处于中上游水平的家庭,他们租房不敢离市中心太近,花着30%的收入却无法买得起属于自己的一间房子。

  的私屋出售价除了新界均价低于10万港元/平米,港岛与九龙的出售价10万港元只是一个起步价,20万港元/平米左右的房子随处可见。私屋的出售价格差异性非常大,能够自置私屋的群体财富分化也相当严重。对于这部分人群而言,只有财富的人能够坦然,大部分人都是背着房子在生活。

  超高房价把大多数人到了房子上,何谈消费?何谈创造力?安居才能乐业。若一个地区的人把劳动收入的一半都花在了住房上,还要承担高昂的物价,居民消费必然乏力,经济体又何来的活力呢?

  住房花销耗了国民收入的30%以上,但地产与建筑业每年的产值之和占P的比重不到10%。也就是说,房地产生产了不到10%的P,却拿走了国民总收入的30%以上。

  一部分以土地收入的形式进入了的财政,另一部分则以财富重新分配的方式从大部分无房人转移到了房地产商、有房阶层的手中。

  超高房价对居民的,不仅体现在住房上,还渗透进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家商铺都要承担高昂的铺租,因此居民的任何一笔消费,都无法摆脱向房产所有者交租的厄运。

  曾经有一个传说,是“李家城”。我不去深究这句话的真实性,但李家在的影响力确是毋庸置疑的。1/7的私宅物业、70%的零售市场份额、近一半的港口生意、市场份额最大的电器连锁店和的主要电信及移动通讯营业商之一等都是李家的。李家在土地、电信、水电、天然气等多个领域都有一定程度的垄断权。一个李家就如此庞大,更不用说还有“四大家族”。

  市场的垄断,从居民生活的开支情况表我们也可以窥见一二。从下表数据可以清楚看出,衣食住行的基本支出已经占去了居民收入的绝大多数,这与各大行业几乎都是由四大家族垄断有着直接的联系。

  2、研发主体严重依赖于教育机构,对比新加坡、深圳,企业参与到研发工作的比例明显不足,说明企业的创新动力严重不足,市场没有活力;

  4、而风投规模则是完全无法对比,的风投规模与深圳相比,差距已经不是几条街的距离,是地球与月球的距离了。

  制造业空心化、科研领域投入明显不足。制造业的空心化丢失的是经济生产的基石,科研的匮乏丢失的可能会是整个经济发展的未来。

  一向以经济著称,对市场实施的政策——靠制度,不靠人。这也是人一直引以为傲、在上世纪助力经济增长的利器。但随着少数资本家(四大家族)逐步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市场也随着激烈的角逐由竞争市场演变成了现在的寡头垄断,完全的主义真的还适应现在的吗?

  少数地产商坐享经济发展中土地增值的收益,不断通过挤压其他行业与个人生产创造的价值来膨胀自己。关系居民切身生计的水电、能源、电信等领域,本身就是容易形成自然垄断的行业,的,导致的必然是这些行业的垄断,最终影响到的却是居民的切身利益,以及整个社会的运行成本。

  市场不是万能的,这只看不见的手也会有失灵的时候。即使一向鼓吹市场的美国君,也从来没有实行过真正完全的市场主义,永远都是背后的那只手,适时的时候便会伸出来。

  的本意,并不是追求形式上的,而是强调通过市场竞争的机制,通过这只看不见的手,更好地来配置资源,达到生产活动的最优化。但现在的市场制度已经了它的初衷。

  试问,如果一个经济体在基础民生、公共事业和地产都是寡头垄断,再的经济制度,意义何在呢?又是谁的?

  如果以为制度能解决一切,每个人都成为制度流水线上的一个没有思想的螺丝钉,无人站出来,无人担责,无人作为,再好的制度,也会成为画地为牢的囚笼。

  2014年,中国社科院发布了《城市竞争力报告2014》蓝皮书,深圳脱颖而出,在综合经济竞争力中排名第二。

  2015年,美国传统基金会发表《经济度指数》报告,连续第21年获评为全球最经济体的又是谁?

  是的,有着超高的房价,但已经为接近50%的居民提供了公屋居住,并且还在努力为更多的人居者有其屋;

  是的,的经济制度了垄断,但同时也不反对激烈的竞争。,依旧有着良好的法制传统和度极高的经济。

  只不过,现如今的,确实病了,确实卡住了,需要港人齐齐站出来,通过努力作为与变革来解决问题。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这是一个的季节,这是一个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堂之,人们正之门。

  希望也能以此自勉,在这个最好、也最坏的时代,用自身的智慧与拼搏,奋起直追,成为一个更加美好、繁荣、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推荐:

  

下一篇:没有资料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